•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历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专业介绍
    • 海洋学院宣传片
  • 师资队伍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人才培养
    • 博士
    • 硕士
    • 本科生
  • 科学研究
    • 科研队伍
    • 学术动态
    • 科研平台
    • 实验室管理
  • 党建工作
    • 党建工作
    • 支部风采
  • 学团工作
    • 学团队伍
    • 研途先锋
    • 学团工作
  • 招生就业
    • 招生信息
    • 我为你而来——招生视频
    • 就业信息
  • 走进蓝谷
    • 蓝谷校区动态
    • 管理机构
  • 信息中心
    • 通知公告
    • 教务文件
  • 意见建议

通知公告

  • 通知公告
  • 教务文件
首页 >信息中心 > 通知公告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4年)

    2025-02-20 11:50:40           浏览数:0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

代码: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渔业发展

代码:095134

 

授权级别

□ 博士

ü 硕士

 

2025年2月20日

 

编写说明

  一、编制本报告是各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的重要环节之一,贯穿自我评估全过程,应根据各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编制本单位的建设年度报告,脱密后按年度在本单位门户网站发布。

  二、本报告按学术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分别编写,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只编写一份总结报告。

  三、封面中单位代码按照《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学位与研究生管理信息标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2004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教育部《高等学校代码》(包括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填写;学术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名称及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11年印发、2018年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填写,只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授权学科名称及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填写;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类别名称及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填写;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授权级别选“博士”。

  四、本报告采取写实性描述,能用数据定量描述的,不得定性描述。定量数据除总量外,尽可能用师均、生均或比例描述。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五、除另有说明外,本报告涉及过程信息的数据,统计时间段为2024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涉及状态信息的数据,统计时间点为2024年12月31日。

  六、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内容应区分目前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专职人员和兼职导师(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

  七、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且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引进人员在调入本学位点之前署名其他单位所获得的成果不填写、不统计。

  八、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编写。

  九、本报告文字使用四号宋体,纸张限用A4,双面打印。

 

  目录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1

  二、基本条件……………………………………………………………1

  (一)培养方向与特色……………………………………………………1

  (二)师资队伍……………………………………………………………2

  (三)科学研究……………………………………………………………3

  (四)教学科研支撑条件…………………………………………………3

  (五)奖助体系……………………………………………………………4

  三、人才培养………………………………………………………………7

  (一)招生选拔……………………………………………………………7

  (二)思政教育……………………………………………………………7

  (三)课程教学……………………………………………………………9

  (四)导师指导……………………………………………………………10

  (五)学术训练(学术学位)/实践教学(专业学位) ………………10

  (六)学术交流……………………………………………………………11

  (七)论文质量……………………………………………………………12

  (八)质量保证……………………………………………………………12

  (九)学风建设……………………………………………………………13

  (十)管理服务……………………………………………………………14

  (十一)就业发展…………………………………………………………15

  (十二)培养成效…………………………………………………………16

  四、服务贡献………………………………………………………………19

  (一)科技进步……………………………………………………………19

  (二)经济发展……………………………………………………………19

  (三)文化建设……………………………………………………………19

  五、其他……………………………………………………………………19

  六、存在问题………………………………………………………………20

  七、建设改进计划…………………………………………………………20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渔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域,也是广大农村主要产业之一,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经济收入。渔业发展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有 关渔业技术开发、试验、示范、推广与相关管理的专业性学位,主要是培养具备 从事渔业生产、教育、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管理等工作的技能,服务渔业、渔 民和渔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该专业主要涉及鱼类饲养、育种繁殖与 推广、饲料生产、渔业企业管理、水产品安全生产、养殖环境卫生、渔业生态等 若干生产实践与相关技术领域。青岛农业大学于2004年获批渔业发展专业学位授予权,是培养从事渔业生产、研发、教育、推广、管理等工作技能,服务渔业、渔民、渔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专业学位。

  二、基本条件

  (一)培养方向与特色

  本领域是以水产学一级学科为基础,以水产产业及经济动物为对象,研究水产动物及渔业相关科学与技术体系。目前本领域包括水产增养殖、病害防控、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研究方向。
    水产增养殖研究方向的特色与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研究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实现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改善养殖环境等措施,提高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同时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水产品的安全卫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等方面。
  病害防控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改善养殖环境、调节温度、降低应激反应等措施,结合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有效地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提高养殖对象的抗病能力‌。通过免疫接种和投喂免疫刺激剂,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研究和利用有益微生物菌株,促进水产动物的肠道健康和绿色养殖‌。以及渔业养殖中快速检测产品以及疫苗的研发等。
  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方向通过对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估,掌握渔业资源的分布、数量和变化趋势,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显著。学院现有教职工81人,其中专任教师65名,教授15名,副教授22名,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33人。具有国家杰青、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1名,国家重点人才1名,“万人计划” 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1名,泰山学者4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名,山东省青创团队带头人5名,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名,新增山东省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山东省海参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1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0名。构建了国家级人才领导学科方向,省部级人才担任团队带头人的优势梯队,形成了以水产养殖动物养殖性状分子解析与新品种创制、水产动物病害防控、藻类功能活性物质产生和利用、水产养殖模式构建与环境修复等稳定的学科方向。

  (三)科学研究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立项56项,总经费1249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基础研究青年专项1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项目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8项,参与山东省良种工程5项。横向课题立项22项,单项合同经费3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实现成果转化5项。新增山东省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山东省海参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1人。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申报鱼类新品种“金龙1号”1个,成功研制黄鳝配合饲料,积极开展乌鳢配合饲料培训,推动其配合饲料普及率达到60%以上。

  (四)教学科研支撑条件

  实验平台建设不断完善。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率。获批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处,海洋生物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获得校级培育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获批校级实验技术课题1项。举办实验室技能及安全培训10余场。
  学院建有农用生物药物创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水产动物病害防控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智慧海洋牧场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流域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水产抗病免疫与分子育种高校实验室、山东省近海大型植被与濒危物种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青岛市贝类遗传育种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
  建设综合养殖中心(斑马鱼养殖模块、冷水鱼养殖模块、观赏鱼养殖模块、循环水养殖模块等)和大型仪器设备分析平台(气相色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水质分析仪等30万以上设备35台)。拥有细胞洁净室、斑马鱼和循环水养殖系统和基因操作等公用平台,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及气液质联用质谱仪等仪器设备500余台套,设备总值8000多万元,公共平台建设面积超过5000平米。在水产养殖、海洋资源与环境、遗传育种等方向已组建14个优势突出的科研团队和实验室。
  建有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及校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青岛海参科技小院、青岛市刺参育种与健康养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产教融合平台培养研究生,聚焦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与青岛瑞滋集团、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

  (五)奖助体系

  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和评审制度。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新制定的《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细则》,形成合理的奖助结构,包括:研究生助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研究生校助学金)、研究生奖学金(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优秀干部奖、优秀毕业研究生奖)、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津贴(助研、助教、助管、兼职辅导员)。学校建立研究生奖助学金专用账户,用于研究生助学金、研究生奖学金、学科助研岗位津贴补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
  研究生助学金包括硕士研究生助学金和博士研究生助学金,全覆盖。每学年按10个月(当年9月份起至次年6月份)平均发放。硕士每生每年11000元。博士每生每年22000元。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包括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20000元。当年不得与学业奖学金兼得。
  青岛农业大学康地恩研究生优秀学生奖学金,按一级学科数量推荐上报名额。全校共奖励5人,每人奖励5万元。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包括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和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全覆盖。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级按年级设置,设置标准与比例如下:

研究生类别

等级

标准

(元/生/年)

年级

比例

硕士

一等

5000

全部

10%

二等

3000

全部

20%

三等

2000

全部

70%

博士

一等

8000

一

100%

二、三、四

30%

二等

5000

二、三、四

70%

  研究生优秀干部奖每学年评选一次,奖励名额为上一学年担任研究生干部总数的10%。研究生优秀干部奖为1000元/生/年。
  省级优秀毕业生,评选比例不超过学院毕业生总数的5%。 校优秀毕业研究生设置比例为毕业生总数的20%。给予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不进行物质奖励。
  助研岗位由指导教师(含校外兼职导师)按照所指导研究生数1:1进行设置,职责为帮助导师完成相应的科学研究等工作。助研津贴标准为:硕士研究生400元/月/人,博士研究生1000元/月/人,按每年12个月发放。
  助教岗位原则不超过2个(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助教岗位1个),助教岗位助教工作时间每周累计不得少于2天,津贴标准为1000元/月/人。
  助管岗位助管工作时间每周累计不得少于3天。助管津贴标准为1500元/月/人。

  三、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结合学科优势特色,面向渔业发展方向,选拔专业性、应用型人才。本年度研究生报考数量为56,录取人数为33人,录取比例达到0.6:1。生源来自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烟台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学院等不同高校。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学院组建了由学院领导、专业名师、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考研宣传队伍,通过线上、线下等不同方式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及辅导。依托本科生的“蓝鲸导航”导师制,本科生导师由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任,读完本科后继续跟随导师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在研究生命题及复试环节,建立完整的笔试、综合面试、英语口语的考核方案,侧重应用型、专业性人才选拔。

  (二)思政教育

  深耕拓展“1234”思政育人体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想引领为主导,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打造室外独具蓝谷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宣传设施和集思想引领、心理咨询、健身娱乐、事务数据管理于一体的室内育人场所,完善大思政育人平台建设。持续深化“蓝鲸导航工程”、“海洋学子论坛”、“蓝鲸学术沙龙”、学困生“雨化”工程、“五个一”学习成长日记等教育活动,不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打造“蓝丝带海洋保护”志愿服务品牌和“遨游的蓝鲸”大学生社区实践品牌等,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开展海洋生态环保系列活动,组建学生海洋科普宣讲团,深入中小学校、社区等积极开展海洋科普。
  组建专门的辅导员队伍,完善由专业教师、管理人员、辅导员、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知名专家组成的协同育人队伍,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未来科学家。在思政教学方面,组建了教学名师、党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思政教学团队。邀请校内外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讲述求学和科研经历,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增强研究生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学院根据研究生思政工作的突出问题,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和工作体系。学院按严格比例配齐建强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形成“以1名专职辅导员为主,多名辅导员为辅”的队伍结构,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学院研究生党组织能够较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注重培树标杆典型,涌现出一批优秀研究生党员,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大赛奖项,发挥研究生党员的科研优势,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课程教学

  研究生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质量的提高。因此,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教师队伍是保障课程质量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采取引进优秀人才和国际合作等措施,吸引具有丰富研究背景和经验的教师加入。另一方面,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发展,组织各类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课程,并加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指导,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
  在课程教学方面,组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专业核心课程由3-4位导师组成的教学组进行授课,教学内容融入教师最新的研究成果,聘请全国知名专家集中专题授课。在学术方面,组建了包含国家杰青、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泰山学者”、科技部创新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导师、校外名师的高水平导学团队。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建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3个,保存水产育人案例100余个。
  建设有国家级“线上+线下”优秀课程1项,《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课程为山东省教育厅“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建设课程,获批省级优质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1项。

  (四)导师指导

  严格按照学校及学院细则,建立完善的导师队伍选聘、培训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组建由党政领导、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的导师选聘、培训、考核小组。根据导师的师德师风、学术能力、学生评价等标准分配研究生指标。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院校领导前来为开展导师师德师风和专业能力培训。选派研究生导师和优秀年轻学者到国外开展合作交流。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第一、第二导师既分工负责又要相互合作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根据专业方向制定校外导师选聘条件,遴选、聘任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实行动态管理。选派年轻导师到大型企业进行短期学习,增加实践经验。建立校内外导师间的合作机制,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优势互补,提高先进技术的研究与转化、推广。聘用国内著名专家为校外导师,实行联合培养策略。建立内外联合、竞争创新、自我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五)学术训练(学术学位)/实践教学(专业学位)

    制定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采用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由校内导师、行业及企业相关领域专家构成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实践环节。
  学院与瑞滋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设立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聘请相关行业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导师互派机制。已聘请校外行业导师20余人。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山东青岛海参科技小院)1处,案例被青岛市科协、西海岸多家媒体报道。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顺利通过验收。建设平度淡水鱼科技小院1处,与平度市水利水产局共建研究生科研基地1处;与西海岸新区大场镇政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处。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全国类竞赛评选制度,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全国研究生渔精英挑战赛、乡村振兴科技强农等创新创业大赛。研究生参加全国乡村振兴案例大赛获得入围奖3项,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智能渔业设计大赛获得特等奖1项,开展科普活动获得青岛市科协表彰先进个人。

  (六)学术交流

  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学术交流10余场,与继续教育学院联合举办海洋强国背景下可持续发展高级研修班。打造科普平台,举办科普研学活动3场,研究生参加科普活动和农技培训10余场。邀请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外专家来院交流,邀请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教授为研究生授课。

  (七)论文质量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来源于渔业、渔村、渔民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可以是调研报告、病例或案例分析、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以及管理决策和政策分析等,以研究论文的形式表现,原则上要求论文字数在3-5万字之间。
  硕士研究生用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即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年。按照《渔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撰写学位论文,并在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至少1篇。
  本学位点全日制硕士学位论文在各类论文抽检、评审中全部合格,仅有一名非全日制学生毕业论文盲评未通过。

  (八)质量保证

  制定完善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化并执行本学科定位和特色相一致的学位授予标准,做到培养环节设计合理,学制、学分和学术要求切实可行,关键环节考核标准和分流退出措施明确。学院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落实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课程教学、教学质量监督等工作。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学督导和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教学评价机制,对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将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作为必须课纳入培养环节,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学术伦理要去和学术规范指导。坚持质量检查关口前移,建立完善的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组织流程。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严格规范各类研究生学籍年限管理。
  健全导师分类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严格把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写作发表、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明确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客观公正评价学位论文学术水平、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申请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论文评阅情况、答辩组织及其结果等认真审议的职责。制订本学科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原始记录收集、整理、归档制度,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确保涉及研究生招生录取、课程考试、学术研究、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学位授予等重要记录的档案留存全面及时、真实完整。

  (九)学风建设
    健全宣传、防范、预警、督查机制,完善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置措施。切实执行《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青岛农业大学科研诚信规范与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等相关要求,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查学位论文质量,定期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同时完善导师和研究生申辩申诉处理机制与规则。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一经发现坚决依法依规、从快从严进行彻查。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当事人以及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依法依规给予党纪政纪校纪处分和学术惩戒;违反法律法规的,移送有关部门查处。
    将学术规范纳入必修课程,定期邀请知名科学家做家国情怀的报告,召开科学道德、学术规范培训会和报告会,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建设。

  (十)管理服务
    除了研究生导师组外,同时配备专门的研究生辅导员、教学秘书、班主任,研究生辅导员和教学秘书具备博士学位,形成党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组的思政和学术同向同行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学籍管理和教务服务、奖助制度、科研资源支持、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平台。设立研究生会和研究生社团,定期开展科普宣传、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社团活动,组织校内外竞赛和学术活动。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定期组织就业、创业培训会,为研究生提供职业规划、求职技巧、面试准备、创业案例等方面的咨询和培训。配备专业心理咨询部门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定期召开研究生座谈会和交流会,及时掌握研究生心理状态和需求。

  (十一)就业发展
    建立学位点的人才需求与就业动态反馈机制。明确责任,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培养一支既懂专业又懂政策的相对稳定的就业工作队伍。有计划地选派有关人员参加理论培训、在职进修、工作交流和社会考察学习,逐步完成就业指导人员的资格认证工作,实现就业工作队伍专门化、专业化、专家化。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研究部署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具体实施意见,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与指导,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制定和执行《青岛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人才需求的信息平台,组织召开毕业生就业人才需求交流会,帮助研究生进行职业规划。定期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暑期实践增才干活动。
    开展经常性的就业指导活动,通过专题报告、网络学堂、论坛及个性化咨询等多种形式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合专业思想教育、成长成才教育和创业奉献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适应市场需求。选拔具有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干部和教师担任就业指导教师,邀请部分校外专家、企业家、用人单位领导和校友作为兼职指导教师。
    做好公务员、选调生选拔考试和申请“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毕业生的服务工作。认真做好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离校前的帮扶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
    学校核拨就业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就业宣传、供需洽谈会、就业指导服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人才市场调研与开发、就业工作人员培训考察、表彰奖励先进集体与个人等。

  (十二)培养成效
    2024届毕业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重要期刊发表与产业相关的学术论文2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9篇,核心期刊5篇。代表性成果如下:

文章发表情况

学号

姓名

专业名称

论文题目

刊名

20212111001

白梅含

渔业发展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ong Non-Coding RNAs Involved in Sex-Related Gene Regulation in Kelp Saccharina japonic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212111002

曹喜宇

渔业发展

Mechanism of Ligi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GX118 in Regulating the Growth of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and Resistance to Aeromonas salmonicida Infection

Fishes

20212111003

丁倩

渔业发展

一株溶藻弧菌噬菌体的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2111005

高源

渔业发展

Photosynthetic and metabolic responses reveal the 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between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d Raphidocelis subcapitata to diuron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212111006

管晨惠

渔业发展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of ATG genes and their expression profiles under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in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BMC Genomics

20212111010

梅潇

渔业发展

几种小丑鱼的人工繁殖技术比较研究

农业科学

20212111010

梅潇

渔业发展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mode has high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accommodation capacity via better energy-saving and water-saving effects in Cynoglossus semilaevis production

aquaculture

20212111011

宋宜泽

渔业发展

Evidence of size-dependent toxicity of polystyrene nano- and microplastics in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 1867) during the intestinal regener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212111011

宋宜泽

渔业发展

A Data Quality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Marine Policy Based on PMC Model

Next Generation Data-driven Networks

20212111011

宋宜泽

渔业发展

Regulatory roles of miRNA-530 in the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NF-κB signaling pathway through targeted modulation of IκBα in Sebastes schlegelii

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

20212111012

孙金凤

渔业发展

1949年后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12111012

孙金凤

渔业发展

Assessing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High Salinity and Stocking Density on the Growth and Stress Physiology of the Pacific White Shrimp Litopenaeus vannamei

Fishes

20212111012

孙金凤

渔业发展

甲基法尼酯和蜕皮激素对凡纳滨对虾幼体存活、变态以及II型CHH基因表达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20212111013

陶冶

渔业发展

Isolation and identifcation of vapA absent Aeromonas salmonicida in diseased snakehead Channa argu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Microbiology

20212111014

王福凯

渔业发展

Genetic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pen shell Atrina pectinata along the coastlines of China revealed by microsatellites

Israeli Journal of Aquaculture

20212111015

王莺霏

渔业发展

Isolation and identifcation of vapA-absent Aeromonas salmonicida in diseased snakehead Channa argu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Microbiology

20212111016

王梓

渔业发展

Exposure to High Concentrations of Tetrabromobisphenol A Slows the Process of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Induces an Imbalance of Metabolic Homeostasis in the Regenerated Intestines of Apostichopus japonicus

genes

20212111017

闫雪

渔业发展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tibacterial and immunoregulatory activities of liver-expressed antimicrobial peptide 2 in black rockfish, Sebastes schlegelii

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

20212111018

杨宗睿

渔业发展

Rapid Visual Detection of?Spiroplasma eriocheiris by?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with?Hydroxynaphthol Blue Dye

Marine Biotechnology

20212111019

于昊晖

渔业发展

Characterization of caspase gene family in Sebastes schlegelii and their expression profiles under Aeromonas salmonicida and Vibrio anguillarum infection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B

20212111020

于凯

渔业发展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of the Thermal Tolerance in Two Subspecies of the Bay Scallop Argopecten irradians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 Part D: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20212111021

张佩

渔业发展

A novel full-length transcriptome resource from multiple immune-related tissues in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using Pacbio SMART sequencing

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

20212111021

张佩

渔业发展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Evolutionary Analysis, and Expression Patterns of Cathepsin Superfamily in Black Rockfish (Sebastes schlegelii) following Aeromonas salmonicida Infection

Marine Drugs

 

 

     
20202311001 贾庆环 渔业发展 稻蟹共作生态系统研究进展与展望 淡水渔业

    研究生获奖4项,代表性成果如下:第二届全国高校智慧渔业设计大赛,特等奖1个;2024年全国研究生乡村振兴案例大赛,优秀奖3个。
    研究生承担校级创新创业项目3项,代表性成果如下:

1.红法夫酵母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品质、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2.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趋化因子CXCL12基因的鉴定和表达量分析研究
3.益生菌介导刺参肠道菌群调控其生长与免疫的转录机制研究

  四、服务贡献

  (一)科技进步
    新增山东省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任贻超),山东省海参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1人(夏斌)。
    王致鹏老师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参与良种工程5项,实现成果转化5项。

  (二)经济发展

  申报鱼类新品种“金龙1号”1个,成功研制黄鳝配合饲料,积极开展乌鳢配合饲料培训,推动其配合饲料普及率达到60%以上。

  (三)文化建设
    学位点应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胜任渔业领域教学和渔文化传播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专任教师队伍,以及多元化的行业教师队伍。
    改善校园生态质量,加强师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师生生态文明素养,打造生机盎然、绿苑书香的美丽校园;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海洋学子论坛等活动平台承载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五、其他

       无

  六、存在问题
    1. 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学科布局不完善,学科方向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学科方向缺乏优秀的带头人和稳定的科研团队。在水产遗传育种研究方向建设偏弱,急需加强遗传育种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2. 人才培养方面。在教材编写和高水平教研成果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同时,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3. 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教学出国访学交流逐步提升,但是留学生招生方面一直未能得到突破,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项目的申报获批,争取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提高学科国际影响力。

  七、建设改进计划

  1. 学科专业:进一步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学科评估稳定在B档水平。力争申报博士后流动站。争取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专业三级认证。

  2. 人才培养:申请或获批省级及以上教研教改项目1-2项,申报省教学成果奖1-2项,学生获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励10项以上,发表教研论文10篇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类以上竞赛奖项1-2项。省级先进班集体1-2个。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学院辅导员力争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项1项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立项1项。研究生培养达到200-300人的规模,新建设科技小院及研究生培养基地2-3处,与1-2个大院大所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3. 国际交流:争取申报获批国际合作和引智项目1-2项;年均邀请10名以上专家进行合作交流;教师队伍具有国外访学经历达到40%以上;一定比例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国外交换或攻读博士。举办水产学科相关会议1-2次。教师参加国外学术会议10人次以上。

  • 上一篇: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细则
  • 下一篇: 关于公布青岛农业大学“深蓝寻梦”海洋知识竞赛获奖名单的通知

邮编:266237 电话:0532-86550511 邮箱:hyxy@qau.edu.cn

地址:即墨区鳌山卫街道问海路17号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鲁ICP备13028537号 -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信息员:0532-865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