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学院领导
    • 历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专业介绍
    • 海洋学院宣传片
  • 师资队伍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人才培养
    • 博士
    • 硕士
    • 本科生
  • 科学研究
    • 科研队伍
    • 学术动态
    • 科研平台
    • 实验室管理
  • 党建工作
    • 党建工作
    • 支部风采
  • 学团工作
    • 学团队伍
    • 研途先锋
    • 学团工作
  • 招生就业
    • 招生信息
    • 我为你而来——招生视频
    • 就业信息
  • 走进蓝谷
    • 蓝谷校区动态
    • 管理机构
  • 信息中心
    • 通知公告
    • 教务文件
  • 意见建议

通知公告

  • 通知公告
  • 教务文件
首页 >信息中心 > 通知公告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3年)

    2024-02-22 17:00:47           浏览数:0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

代码: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渔业发展

代码:095134

 

授权级别

□ 博士

ü 硕士

 

2024年2月22日

编写说明

  一、编制本报告是各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的重要环节之一,贯穿自我评估全过程,应根据各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编制本单位的建设年度报告,脱密后按年度在本单位门户网站发布。

  二、本报告按学术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分别编写,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只编写一份总结报告。

  三、封面中单位代码按照《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学位与研究生管理信息标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2004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教育部《高等学校代码》(包括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填写;学术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名称及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11年印发、2018年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填写,只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授权学科名称及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填写;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类别名称及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填写;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授权级别选“博士”。

  四、本报告采取写实性描述,能用数据定量描述的,不得定性描述。定量数据除总量外,尽可能用师均、生均或比例描述。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五、除另有说明外,本报告涉及过程信息的数据,统计时间段为2023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涉及状态信息的数据,统计时间点为2023年12月31日。

  六、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内容应区分目前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专职人员和兼职导师(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

  七、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且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引进人员在调入本学位点之前署名其他单位所获得的成果不填写、不统计。

  八、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编写。

  九、本报告文字使用四号宋体,纸张限用A4,双面打印。

 目录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1

  二、基本条件…………………………………………………………1

  (一)培养方向与特色……………………………………………………1

  (二)师资队伍……………………………………………………………2

  (三)科学研究……………………………………………………………3

  (四)教学科研支撑条件…………………………………………………3

  (五)奖助体系……………………………………………………………4

  三、人才培养…………………………………………………………7

  (一)招生选拔……………………………………………………………7

  (二)思政教育……………………………………………………………8

  (三)课程教学……………………………………………………………10

  (四)导师指导……………………………………………………………11

  (五)学术训练(学术学位)/实践教学(专业学位)…………………11

  (六)学术交流……………………………………………………………12

  (七)论文质量……………………………………………………………13

  (八)质量保证……………………………………………………………13

  (九)学风建设……………………………………………………………14

  (十)管理服务……………………………………………………………15

  (十一)就业发展…………………………………………………………16

  (十二)培养成效…………………………………………………………17

  四、服务贡献…………………………………………………………19

  (一)科技进步……………………………………………………………19

  (二)经济发展……………………………………………………………19

  (三)文化建设……………………………………………………………19

  五、其他………………………………………………………………19

  六、存在问题…………………………………………………………20

  七、建设改进计划……………………………………………………20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渔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域,也是广大农村主要产业之一,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经济收入。渔业发展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有 关渔业技术开发、试验、示范、推广与相关管理的专业性学位,主要是培养具备 从事渔业生产、教育、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管理等工作的技能,服务渔业、渔 民和渔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该专业主要涉及鱼类饲养、育种繁殖与 推广、饲料生产、渔业企业管理、水产品安全生产、养殖环境卫生、渔业生态等 若干生产实践与相关技术领域。青岛农业大学于2004年获批渔业发展专业学位授予权,是培养从事渔业生产、研发、教育、推广、管理等工作技能,服务渔业、渔民、渔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专业学位。

  二、基本条件

  (一)培养方向与特色

  本领域是以水产学一级学科为基础,以水产产业及经济动物为对象,研究水产动物及渔业相关科学与技术体系。目前本领域包括水产增养殖、病害防控、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研究方向。
  水产增养殖研究方向的特色与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研究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实现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改善养殖环境等措施,提高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同时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水产品的安全卫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等方面。

  病害防控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改善养殖环境、调节温度、降低应激反应等措施,结合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有效地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提高养殖对象的抗病能力‌。通过免疫接种和投喂免疫刺激剂,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研究和利用有益微生物菌株,促进水产动物的肠道健康和绿色养殖‌。以及渔业养殖中快速检测产品以及疫苗的研发等。

  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方向通过对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估,掌握渔业资源的分布、数量和变化趋势,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师资队伍

  拥有教职工81人,专任教师65名,教授14名,副教授20名,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33人。包括国家杰青1人,国家重点人才1人,“万人计划” 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人,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1人,泰山学者4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8人,山东省青创团队带头人3名。学科带头人聂品教授担任国际顶尖期刊《Reviews in Aquaculture》主编,多名教师担任国际期刊主编。2023年有2名教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访学。聂品教授获批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构建了国家级人才领导学科方向,省部级人才担任团队带头人的优势梯队,形成了以水产养殖动物养殖性状分子解析与新品种创制、水产动物病害防控、藻类功能活性物质产生和利用、水产养殖模式构建与环境修复等稳定的学科方向。

  学院2023年引进了两名博士(孟丽慧,宋晶伟)作为专职教师,另外还有两名硕士(栾静,刘莹)也加入学院作为辅导员。

  (三)科学研究

  本年度共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6项,省部级项目立项14项,获得横向课题立项19项。发表学术论文6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1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共计到账科研经费1185.468万元。

  (四)教学科研支撑条件

  学院建有农用生物药物创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水产动物病害防控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智慧海洋牧场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黄河流域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水产抗病免疫与分子育种高校实验室、山东省近海大型植被与濒危物种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青岛市贝类遗传育种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

  建设综合养殖中心(斑马鱼养殖模块、冷水鱼养殖模块、观赏鱼养殖模块、循环水养殖模块等)和大型仪器设备分析平台(气相色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水质分析仪等30万以上设备35台)。拥有细胞洁净室、斑马鱼和循环水养殖系统和基因操作等公用平台,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及气液质联用质谱仪等仪器设备500余台套,设备总值8000多万元,公共平台建设面积超过5000平米。在水产养殖、海洋资源与环境、遗传育种等方向已组建14个优势突出的科研团队和实验室。

  建有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及校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青岛海参科技小院、青岛市刺参育种与健康养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产教融合平台培养研究生,聚焦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与青岛瑞滋集团、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

  (五)奖助体系

  建立了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和评审制度。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新制定的《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奖助学金评选细则》,形成合理的奖助结构,包括:研究生助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研究生校助学金)、研究生奖学金(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优秀干部奖、优秀毕业研究生奖)、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津贴(助研、助教、助管、兼职辅导员)。学校建立研究生奖助学金专用账户,用于研究生助学金、研究生奖学金、学科助研岗位津贴补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

  研究生助学金包括硕士研究生助学金和博士研究生助学金,全覆盖。每学年按10个月(当年9月份起至次年6月份)平均发放。硕士每生每年11000元。博士每生每年22000元。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包括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20000元。当年不得与学业奖学金兼得。

  青岛农业大学康地恩研究生优秀学生奖学金,按一级学科数量推荐上报名额。全校共奖励5人,每人奖励5万元。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包括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和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全覆盖。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级按年级设置,设置标准与比例如下:

研究生类别

等级

标准

(元/生/年)

年级

比例

硕士

一等

5000

全部

10%

 

二等

3000

全部

20%

 

三等

2000

全部

70%

博士

一等

8000

一

100%

 

 

 

二、三、四

30%

 

二等

5000

二、三、四

70%

  研究生优秀干部奖每学年评选一次,奖励名额为上一学年担任研究生干部总数的10%。研究生优秀干部奖为1000元/生/年。

  省级优秀毕业生,评选比例不超过学院毕业生总数的5%。 校优秀毕业研究生设置比例为毕业生总数的20%。给予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不进行物质奖励。

  助研岗位由指导教师(含校外兼职导师)按照所指导研究生数1:1进行设置,职责为帮助导师完成相应的科学研究等工作。助研津贴标准为:硕士研究生400元/月/人,博士研究生1000元/月/人,按每年12个月发放。

  助教岗位原则不超过2个(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助教岗位1个),助教岗位助教工作时间每周累计不得少于2天,津贴标准为1000元/月/人。

  助管岗位助管工作时间每周累计不得少于3天。助管津贴标准为1500元/月/人。

  三、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结合学科优势特色,面向渔业发展方向,选拔专业性、应用型人才。本年度研究生报考数量为56,录取人数为33人,录取比例达到0.6:1。生源来自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烟台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学院等不同高校。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学院组建了由学院领导、专业名师、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的考研宣传队伍,通过线上、线下等不同方式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及辅导。依托本科生的“蓝鲸导航”导师制,本科生导师由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任,读完本科后继续跟随导师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在研究生命题及复试环节,建立完整的笔试、综合面试、英语口语的考核方案,侧重应用型、专业性人才选拔。

  (二)思政教育

  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培养机制,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组建专门的辅导员队伍,完善由专业教师、管理人员、辅导员、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知名专家组成的协同育人队伍,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未来科学家。在思政教学方面,组建了教学名师、党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思政教学团队。邀请校内外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讲述求学和科研经历,开展“学术报告”、“海院讲坛”、“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的育人活动,树立教书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的观念,突出“社会责任、人生价值、科学素养、学术道德”四位一体培育方案。在课程教学方面,组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专业核心课程由3-4位导师组成的教学组进行授课,教学内容融入教师最新的研究成果,聘请全国知名专家集中专题授课。在学术方面,组建了包含国家杰青、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泰山学者”、科技部创新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导师、校外名师的高水平导学团队。

  研究生党建工作是增强研究生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学院根据研究生思政工作的突出问题,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和工作体系。学院按严格比例配齐建强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形成“以1名专职辅导员为主,多名辅导员为辅”的队伍结构,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学院研究生党组织能够较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注重培树标杆典型,涌现出一批优秀研究生党员,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大赛奖项,发挥研究生党员的科研优势,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实施“扬帆工程”,2021级渔业发展范茹雪等研究生组成志愿服务团,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海洋知识科普和海洋环保活动,获国家级志愿服务大赛三等奖。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精准发力,针对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摸准研究生的思想脉搏,找准党建工作中的问题症结,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使广大研究生党员成为思想过硬的改革发展有生力量。

  (三)课程教学

  研究生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质量的提高。因此,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教师队伍是保障课程质量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采取引进优秀人才和国际合作等措施,吸引具有丰富研究背景和经验的教师加入。另一方面,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发展,组织各类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课程,并加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指导,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

  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建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3个,保存水产育人案例100余个。获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建设有国家级“线上+线下”优秀课程1项,《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课程为山东省教育厅“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建设课程,“山东省研究生优质建设课程1项,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案例库建设项目2项。教师发表教研论文40余篇,编写1部实验教材。

  (四)导师指导

  严格按照学校及学院细则,建立完善的导师队伍选聘、培训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组建由党政领导、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的导师选聘、培训、考核小组。根据导师的师德师风、学术能力、学生评价等标准分配研究生指标。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院校领导前来为开展导师师德师风和专业能力培训。选派研究生导师和优秀年轻学者到国外开展合作交流。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第一、第二导师既分工负责又要相互合作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根据专业方向制定校外导师选聘条件,遴选、聘任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实行动态管理。选派年轻导师到大型企业进行短期学习,增加实践经验。建立校内外导师间的合作机制,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优势互补,提高先进技术的研究与转化、推广。聘用国内著名专家为校外导师,实行联合培养策略。建立内外联合、竞争创新、自我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五)学术训练(学术学位)/实践教学(专业学位)
  制定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采用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由校内导师、行业及企业相关领域专家构成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实践环节。

  学院与瑞滋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设立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聘请相关行业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导师互派机制。已聘请校外行业导师20余人。目前建有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等实践基地1处、校级实践基地3处。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全国类竞赛评选制度,组织研究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全国研究生渔精英挑战赛、乡村振兴科技强农等创新创业大赛。每年组织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省级优秀毕业论文、省级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全国研究生渔菁英挑战赛二等奖、三等奖、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水草造景优秀作品奖等荣誉。

  (六)学术交流

  组织开展山东省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海洋学子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前来开展学生交流活动,研究生做学术报告70余场,获得论坛一二等奖等奖励。定期邀请国内外包括杰青、长江、优青等知名学者到学院开展学术交流,选派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报告。选派2名青年导师(赵春彦、刘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安格利亚等国外高校进行访学和合作研究。

  (七)论文质量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来源于渔业、渔村、渔民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可以是调研报告、病例或案例分析、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以及管理决策和政策分析等,以研究论文的形式表现,原则上要求论文字数在3-5万字之间。

  硕士研究生用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即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年。按照《渔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撰写学位论文,并在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至少1篇。

  本学位点全日制硕士学位论文在各类论文抽检、评审中全部合格,仅有一名非全日制学生毕业论文盲评未通过。

  (八)质量保证

  制定完善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化并执行本学科定位和特色相一致的学位授予标准,做到培养环节设计合理,学制、学分和学术要求切实可行,关键环节考核标准和分流退出措施明确。学院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落实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课程教学、教学质量监督等工作。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学督导和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教学评价机制,对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将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作为必须课纳入培养环节,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学术伦理要去和学术规范指导。坚持质量检查关口前移,建立完善的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组织流程。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严格规范各类研究生学籍年限管理。

  健全导师分类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严格把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写作发表、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明确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客观公正评价学位论文学术水平、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申请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论文评阅情况、答辩组织及其结果等认真审议的职责。制订本学科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原始记录收集、整理、归档制度,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确保涉及研究生招生录取、课程考试、学术研究、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学位授予等重要记录的档案留存全面及时、真实完整。

  (九)学风建设
  健全宣传、防范、预警、督查机制,完善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置措施。切实执行《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青岛农业大学科研诚信规范与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等相关要求,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查学位论文质量,定期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同时完善导师和研究生申辩申诉处理机制与规则。对学术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一经发现坚决依法依规、从快从严进行彻查。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当事人以及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依法依规给予党纪政纪校纪处分和学术惩戒;违反法律法规的,移送有关部门查处。
  将学术规范纳入必修课程,定期邀请知名科学家做家国情怀的报告,召开科学道德、学术规范培训会和报告会,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建设。

  (十)管理服务
  除了研究生导师组外,同时配备专门的研究生辅导员、教学秘书、班主任,研究生辅导员和教学秘书具备博士学位,形成党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组的思政和学术同向同行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研究生学籍管理和教务服务、奖助制度、科研资源支持、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平台。设立研究生会和研究生社团,定期开展科普宣传、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社团活动,组织校内外竞赛和学术活动。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定期组织就业、创业培训会,为研究生提供职业规划、求职技巧、面试准备、创业案例等方面的咨询和培训。配备专业心理咨询部门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定期召开研究生座谈会和交流会,及时掌握研究生心理状态和需求。

  (十一)就业发展
  建立学位点的人才需求与就业动态反馈机制。明确责任,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培养一支既懂专业又懂政策的相对稳定的就业工作队伍。有计划地选派有关人员参加理论培训、在职进修、工作交流和社会考察学习,逐步完成就业指导人员的资格认证工作,实现就业工作队伍专门化、专业化、专家化。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研究部署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具体实施意见,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与指导,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制定和执行《青岛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人才需求的信息平台,组织召开毕业生就业人才需求交流会,帮助研究生进行职业规划。定期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暑期实践增才干活动。
  开展经常性的就业指导活动,通过专题报告、网络学堂、论坛及个性化咨询等多种形式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合专业思想教育、成长成才教育和创业奉献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适应市场需求。选拔具有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干部和教师担任就业指导教师,邀请部分校外专家、企业家、用人单位领导和校友作为兼职指导教师。
  做好公务员、选调生选拔考试和申请“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毕业生的服务工作。认真做好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离校前的帮扶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
  学校核拨就业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就业宣传、供需洽谈会、就业指导服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人才市场调研与开发、就业工作人员培训考察、表彰奖励先进集体与个人等。

  (十二)培养成效
  本年度研究生以第一作者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核心期刊1篇。代表性成果如下:

学号

姓名

专业名称

论文题目

刊名

1

白梅含

渔业发展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ong Non-Coding RNAs Involved in Sex-Related Gene Regulation in Kelp Saccharina japonic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

邓之通

渔业发展

Effects of high-salinity on the expression of aquaporins and ion transport-related genes in Chines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Aquaculture Reports

3

郭广鑫

渔业发展

Efects of probiotics (Bacillus coagulans) supplementation after antibiotic administration on growth, immunity, and intestinal microfora in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

4

于昊晖

渔业发展

Production, Biosynthesis,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of Fatty Acids From Oleaginous Fungi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B: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5

于昊晖

渔业发展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long noncoding RNAs and lncRNA-mRNA networks in snakehead (Channa argus) response to Nocardia seriolae infection

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

6

张新桐

渔业发展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provided insights into the local molecular responses of swimming crabs,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and mud crabs, Scylla paramamosain to the infection of Ameson portunus (Microsporidia)

Aquaculture

7

张新桐

渔业发展

First report of Ameson portunus (microsporidia) infection in earthen pond-cultured mud crab, Scylla paramamosain (Decapoda: Portunidae) in China, causing mass morbidity

Journal of Fish Diseases

8

张新桐

渔业发展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a new microsporidium, Neoflabelliforma dubium n. sp. from the adipose tissue of Diaphanosoma dubium (Crustacea: Sididae)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9

张艺超

渔业发展

Gonad and Germ Cell Development and Matu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t-Bellied Seahorse (Hippocampus abdominalis) under Captive Breeding Conditions in Northern China

Fishes: SI: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Breeding of Fish.

10

李亚伦

渔业发展

中国明对虾FcABCG5基因在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研究生获奖7项,代表性成果如下:获得全国研究生“渔菁英”大赛,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第十八届“挑战杯”·建设银行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个,“建行杯”第九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获得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1项。
  举办山东省研究生“大食物观下的水产可持续发展”学术创新论坛、全国“渔菁英”挑战赛青岛农业大学选拔赛,获得全国“渔菁英”挑战赛优秀组织奖。 
  究生承担校级创新创业项目3项,代表性成果如下:

  1. 圆红冬孢酵母C23菌株耐受高渗透压与高产油脂和类胡萝卜素机理的研究。
  2. 凡纳滨对虾水通道蛋白AQP11多功能探索研究。
  3. 功能性益生菌的开发及其杀菌的机制研究。

  获批省级优秀毕业生1人。

  四、服务贡献

  (一)科技进步

  王春德教授科技成果转让到校经费20万元。

  聂品教授获得国家青年基金重点项目1项。

  产业体系岗位推广技术9项。

  (二)经济发展

  成立黄海水产联盟,举办黄河水产联盟和黄河流域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大会等。

  (三)文化建设

  学位点应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胜任渔业领域教学和渔文化传播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专任教师队伍,以及多元化的行业教师队伍。

  改善校园生态质量,加强师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师生生态文明素养,打造生机盎然、绿苑书香的美丽校园;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海洋学子论坛等活动平台承载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五、其他
  无

  六、存在问题
  1. 科研成果的转化与目标还存在差距。研究成果不能及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保证措施还不够到位,第一志愿率相对较低,相比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生源较差,招收学生的专业不对口,基础薄弱。
  3. 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基本情况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研究生参加国外交流的人员少,积极性不高,内在动力不足。

  七、建设改进计划

  1. 开展教师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大教学资源投入,组建优势突出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2. 推广现代化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等。

  3.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提供更多实践交流平台。

  • 上一篇: 青岛农业大学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调剂公告
  • 下一篇: 关于公布青岛农业大学水族造景大赛获奖名单的通知

邮编:266237 电话:0532-86550511 邮箱:hyxy@qau.edu.cn

地址:即墨区鳌山卫街道问海路17号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鲁ICP备13028537号 -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信息员:0532-86550515